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配音资讯

政府产业转型专题片配音欣赏

发布时间:2022/3/8 20:28:57来源:天韵之声配音网作者:天小韵查看次数:629 次
配音试听
1 政府产业转型专题片配音欣赏

这是一份以忠诚和担当写就的,得之不易的年度答卷;

这是一场以智慧和勇毅铺陈的,行之有效的运城实践;
  
使命在肩,踔厉奋发;敢抢敢胜,善作善成。在打造新兴产业强市的进程中,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运城工业华丽转身,作出了独属于自己的贡献。

    产业转型的运城贡献
   (工业新生的运城实践)
——2021年运城工业发展综述

2020年来,运城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用好“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聚集打造“新兴产业强市”目标,实施大抓工业战略,走出了具有运城特色的战新产业发展之路。

    抓铁有痕 点燃引擎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如何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0年1月,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五抓一优一促”的提出,成为点燃运城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
全面用好“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即通过抓招商引资、抓市场主体培育、抓发展动能转换、抓项目达产达效、抓人才智力支撑、优化营商环境六个领域,实现促进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目标。
开启新征程,实现新发展。建立了市级领导“一联五”包联项目和企业机制,书记、市长躬身入局,带头主动服务企业、服务项目;
建立了“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一季一观摩、一季一考核,倒逼各县(市、区)大抓工业、大抓产业、大抓项目。
以“四比四看”、“三个一批”为突破,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建设、达产达效的“四库”管理,使项目推进高潮叠起。
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1——12月,全市共签约项目545个,总投资3300亿元,完成省定年度任务的320%。集中开工5批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8个月排名全省第一。
从彼时起,运城纷繁复杂的经济工作,被提炼、凝结为“五抓一优一促”六个字,并以此为纲,统领整个运城经济发展大局至今。
抓铁有痕,点燃引擎。“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不仅为我市带来了经济加速恢复、翻转赶超的丰硕成果,更成为地市市级科学发展经济理论探索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

     锻长补短 蓄势赋能

一子落,满盘活。用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2020年8月,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特点,着眼高质量转型发展,聚焦“六新”突破,提出发展壯大十个工业主导产业集群的“415”战略。力争到“十四五”末,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精品钢、新材料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4”个营业收入有望突破1000亿元级的产业集群,打造绿色焦化“1”个营业收入有望突破500亿元级的产业集群,打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和大健康、节能环保、新能源、绿色建材等“5”个营业收入有望突破100亿元级的产业集群,实现集群总营业收入5000亿元。
以群长为组长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主责部门发挥牵头作用,制定实施方案,压实工作职责,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壯大。
项目为王,实施“213”项目建设计划。紧紧围绕总投资958亿元的315个项目,实行月调度分析通报制度。截止2021年底已完成投资344亿元,全部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733亿元、利税169亿元。
2021年,以山西建龙80万吨冷轧带钢、高义钢铁1680m3炼铁高炉减量置换、安昆能源369万吨焦化、禹门口焦化172万吨焦化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全年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竣工项目达到220个以上,新增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
截止2021年底,十大产业集群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09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4.5%。

这是一场厅级领导与实力企业家的对话。听取意见建议,现场解决问题,为企业家排忧解难、加油鼓劲。厅级领导干部包联骨干企业,精准服务,每一个骨干企业的发展进程中,都有市委领导的关怀和身影。
正是这关怀和身影成为企业发展的底气和志气,让龙头企业的领头羊作用更加凸显。
2021年,山西建龙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高义钢铁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中铝山西新材料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全市营业收入百亿以上企业达到5户,至信宝能、中信金石、华鑫源钢铁、阳煤丰喜肥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50亿元,全市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8户,比2020年增加11户,龙头企业的稳定增长对全市工业平稳运行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如果说领导的帮扶让龙头企业的发展更加坚定从容,那么,千人千企的精准帮扶则让每一个企业都感受到来自党委政府实实在在的关爱与支持。
838名干部,184组,8个市级服务指导组,精准帮扶639户规上工业企业和项目。深入一线、单独交流、现场察看,全年共收集企业困难问题1262个,已办结1172个,正在办理90个,办结率为93%。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结合,是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对我市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实现跨越发展至关重要。
打造“合汽生材” 新兴产业地标是市委、市政府发展战新产业,汇聚政策合力、创新要素,着眼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的又一项重大举措。
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全市新增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认定企业34家,总数达到65家,全省排名第一;
大运汽车与博世(中国)投资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大运博世联合研发中心。支持大运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建设氢燃料电池整车实验室、氢燃料电池载货汽车整车技术平台,大运汽车60台氢燃料重卡销往雄安。大运汽车与华恩实业、同誉轮毂等12家骨干企业一起,构建起运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四梁八柱”;
围绕打造健康运城、中药强市和晋南新特药基地,加快新型生物药研制和医疗器械开发,发展壯大专利仿制药、新特药、中成药,扶持特色功能食品、中药日化品、药茶等大健康产品,医药产业全年保持快速增长;
编制了《运城市新材料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运威新材料新建铜基新材料基地铜线杆生产线、北方铜业新建高性能压延铜带箔和覆铜板、梅山湖年产6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重点新材料产业项目顺利实施。
截止2021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达226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从2020年底的9.4%提高到15.9%,转型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锻长补短,蓄势赋能。“415”十大工业产业集群和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构筑起运城工业产业的钢铁脊梁。

     创新驱动 绿色崛起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打造新兴产业强市战略,在技术、人才、政策、体制上持续发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以一流创新生态促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运城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2021年行动要点》的出台,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提质增量,研发经费扩规增速,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2021年,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新增3家省级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和3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被评为优秀等级;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企业技术中心329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53家、市级104家。
从运城制造到运城智造。智能制造、专精特新企业遍地开花。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让企业在总量规模、产业链条、信息化水平、绿色制造等方面实现新突破,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截止2021年底,全市共有复晟铝业、大运汽车2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试点企业,新增石药银湖、宏达钢铁、三联顺驰等14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总数达到26家,位居全省第一。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专业、精细、特色、新颖;新培育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5家,培育数量全省第三。
坚持创新驱动,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这些专精特新企业成为运城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头活水。
从采集到制造,运城工业从无到有;从制造到智造,运城工业绿色崛起。

2021年的运城,不易,洪水和疫情是对我们的双重考验;
2021年的运城,不屈,稳中求进,难中求成,我们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

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奋勇争先,砥砺前行的运城人,将毫不动摇地用好五抓一优一促主抓手,将时代蓝图变成热火朝天的进度表和生机勃勃的施工图,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