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认同演员的表演特点,并把原片演员的表演当做自己的心理依据之一,还好演员的魂,这只是真正贴好角色的第一步,而在创作中真正做到贴合原片角色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真正实现“传”人物的“神”,“还”人物的“魂”,还需要创作者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幻化规定情境中的角色。
幻化,《现代汉语词典》上是指“奇异的变化”,在这里我们认为是创作者积极调动一切感知觉手段,与角色融为一体的努力,是从理性分析的“我就在”到感同身受的“我就是”的转变,犹如“庄生晓梦迷蝴蝶”般的物我两忘,如同“一个忘我而清醒的舞者,在神似与形似之间任意邀游”。
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演员麦克雷蒂认为对待角色要“去测定性格的深度,去探寻他的潜在动机,去感受他的最细致的情绪变化,去了解隐藏在字面下的思想.从而把握住一个具有个性的人的内心的真髓”。我国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在谈她演李双双的经验时也说:“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我不急于想如何表演李双双.而是试图在各方面去包围、去摸索我的人物。”这种“包围”和“摸索”恐怕就是对幻化角色的最好注解。
表现在配音上.忘我幻化角色就是在深刻理解原片和用心体会人物的基础上.做到主动忘掉(不是被动失去)自我,摒弃一切私心杂念和固定模式,完全进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中.“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的、合乎逻辑的、有顺序、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创造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语),以角色的思维去思维,以角色的情感去感受,以角色的方式去表现。
本文来源于天韵之声配音网,网址:http://www.tyzspy.com,转载请注明!
天韵之声配音网专业提供专题配音,广告配音,宣传片配音等服务